“做一個好母親其實很簡單:多為自己活著,把自己變成一個輕松快樂的人,是母親能夠給孩子的禮物”。
初次讀到這句話是在心理學家曾奇峰為《母嬰關系創傷療愈》的譯作寫的推薦序中。推薦序中還羅列了被一些母親當做無私母愛的現象:諸如,“孩子的健康快樂,***是我的幸福。”心理學家毫不留情地抨擊到:這是一種偉大到無私的母愛,但同時也是既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的“人格捆綁”。在這樣的關系中,似乎孩子需要對母親的幸福負責,所以必須“刻意”地處于健康快樂中,連體會一下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了。母親也因此喪失了獨立享受人生的機會,******成了孩子的生活的旁觀者,沒有為自己活著。母親和孩子連在一起,的確有令人陶醉的溫暖和甜蜜,卻少了兩個獨立人格屹立在地平線上的健康、大氣和壯美。
來自母親們的憤怒、委屈的聲音在我耳邊回響,“為自己活著?!天呀,多么自私呀!母親為孩子活著是多么天經地義呀?!,難道我要為自己活?不為別人活,我都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
“多為自己活著,把自己變成一個輕松快樂的人”這句話也是我經常勸解朋友和求助者母親的話,只是希望母愛之下的孩子能夠成長到有能力以健康的方式回報母親而不是因為內疚。何謂健康的方式而不是內疚?怎樣才能讓孩子既能享受母愛又不至于失去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終能從母愛這個安全的港灣揚帆起航去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
一些孩子的故事歷歷在目讓人感到心情沉重又不無痛惜。這些孩子當中有成癮患者,有攝食障礙患者,有強迫性追求******的成年人,有因為抑郁和焦慮問題發展受限的學生,也有無法享受親密關系的青年男女常聽到他們說的一句話***是:“我覺得對不起媽媽為我付出的一切,她為了我要去忍受糟糕的婚姻,為了我放棄了追求個人幸福的機會,為了我她放棄了她的事業??傊?,我覺得自己***是她的累贅”或者說,“如果我考不到好的成績***對不起媽媽的付出,所以,我每次考試前腦海里反復出現的***是媽媽看到我不理想的成績后悲傷地臉,和著耳朵里她的一聲聲長吁短嘆”。
一個無法建立長期穩定親密關系的女孩后后面才意識到自己的痛苦:自己無法離開母親去和愛的男人過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分離被她體驗到的***是對母親的背叛和拋棄,因為她覺得母親是為了她才長年過著痛苦不堪獨守空房的生活,所以,每當一段戀愛關系進入穩定,眼看要談婚論嫁之時,她都會焦慮,會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終這段關系被破壞掉了,焦慮也***解除了,自然,她又回到了母親的身邊,繼續陪伴孤獨、缺少快樂的母親。在成長過程中,一旦她要依從自己的意愿行動時,都會被母親當成是背叛,常掛在母親嘴邊的一句話***是:我為了你什么什么,你卻這樣,然后***是母親的眼淚或者是不斷升級的憤怒,直到她跪在母親面前道歉、懺悔,母親才會原諒她。這位母親固然愛孩子,卻不能愛自己,不能讓自己快樂,當她為人妻后快樂是丈夫給予的,當她為人母后,快樂是孩子給予的。
是什么讓母親不能讓自己快樂?并且不允許自己快樂?她以為快樂只能來自于別人。原來作為孩子的母親在她嬰兒的時候要讓自己的母親快樂,這樣她才能看到母親的好臉色,在孩子的眼里,母親的臉***是孩子的天,晴朗天空下的孩子自然感受到自己的可愛,才能確保不被母親過度嫌棄而能好好活下去。所以,憂傷母親的孩子在生命之初已經學會了為母親的快樂負責,隨后,這個孩子不能為了自己的快樂隨心所欲,想哭時且不能哭,想憤怒時且得憋著,***像一棵被捆綁制作出的植物盆景不能長成它本來的樣子。當然,生命被束縛的女孩長大和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擁有太多的委屈和憂傷,喪失了太多自由爛漫的快樂時光,她始終期待可以通過自己為別人犧牲一點什么來得到別人帶給她的快樂,扮演犧牲者過度了,***變成了受虐,或者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每一個得到她付出的孩子無疑心存內疚。內疚是人類情感中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所以,一旦體驗到內疚,我們有意無意都會做出一些行為來驅趕它或者是抵消它的影響。比如,那個不能建立親密關系的女孩為了抵消對母親的內疚,只好放棄自己有可能的幸福。
本身缺少快樂的母親在付出母愛的同時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壓力的***是內疚,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母親快樂和幸福的掠奪者甚至是破壞者。但其實,掠奪母親快樂的感受不代表事實如此,孩子的感受從何而來呢?是她內射了母親的感受,而她母親的感受又從何而來呢?母親又內射了她母親的感受:“我不快樂,***是因為你,只有你才能讓我快樂,只有你才能滿足我的需要。”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母親從幼時***放棄了尋求快樂,為了他們不快樂的母親。所以,我們也發現內疚會在家族中代際間傳承。
怎樣終止這樣的傳承?有一個途徑***是做一個快樂的媽媽,而不是期待另外的人成為你快樂的源泉。讓孩子看到母親是愛她自己的,可以滿足她自己對于快樂的追求,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滿足她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因為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需要。“多為自己活著,把自己變成一個輕松快樂的人,是母親能夠給孩子的禮物”。
曼德心理顧問,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理健康雜志專欄作者、北京大學首屆中美精神分析夫妻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中國-挪威精神分析治療師與督導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于曼德心理發布,如需轉載,請聯系357639917@qq.com
微信平臺:曼德心理
官方網站:

MindXinLi.com
服務宗旨:傳播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申請加入“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微信群,請加管理員個人微信號:tingfenglai